在生活中,有这样一个人,大家都叫他木木。说他“坏”,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恶劣,而是他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,总让人哭笑不得。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木的“坏”世界。
课堂上的“小插曲”
木木是个学生,在课堂上,他可没少搞出“幺蛾子”。有一次上数学课,老师正在黑板上认真地讲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,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。突然,教室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,“咕咕咕”,就像一只小鸟在叫。大家都被这声音吸引,纷纷转过头去看,原来是木木在搞鬼。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小哨子,偷偷地在下面吹。老师停下讲课,严厉地看着他,他却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,还故意大声说:“老师,我也不知道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。”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,老师又好气又好笑,只能先让他注意课堂纪律,继续讲课。
语文老师让大家背诵古诗词。木木根本没好好背,轮到他的时候,他结结巴巴地背不出来。为了蒙混过关,他开始胡编乱造,把好几首诗的句子拼凑在一起,还说得一本正经。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,老师也被他弄得无奈至极,罚他课后把这首诗抄十遍。可木木呢,一边抄一边还在偷笑,似乎觉得自己的“小聪明”很了不起。
家庭里的“小麻烦”
回到家里,木木同样是个让人头疼的“小麻烦”。有一天,妈妈辛辛苦苦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,一家人正准备坐下来好好享受。木木却突然说他不想吃这些菜,要吃汉堡和薯条。妈妈耐心地跟他解释,说自己做的饭菜更健康,而且已经做好了,不能再出去买。可木木根本不听,开始耍起了脾气,把筷子一扔,坐在地上大哭大闹。爸爸看不下去了,严厉地批评了他,他才不情愿地坐回座位,勉强吃了几口饭。
木木趁爸爸妈妈不在家,在家里玩起了“破坏游戏”。他把自己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,还把客厅的沙发靠垫扔得到处都是。更过分的是,他拿水彩笔在墙上乱涂乱画,把雪白的墙壁画得五颜六色。等爸爸妈妈回来看到这一片狼藉,气得差点说不出话来。木木看到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,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,赶紧躲到房间里不敢出来。
朋友间的“小玩笑”
在和朋友们相处的时候,木木也经常开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“小玩笑”。有一次,他和几个好朋友约好去公园玩。他提前藏在一个大树后面,等朋友们走过来的时候,他突然跳出来,大声尖叫。朋友们被他吓得不轻,有的甚至差点摔倒。一开始大家被吓了一跳,后来反应过来都觉得很有趣,也跟着笑了起来。不过,也有一些朋友觉得他的玩笑有点过火,不太喜欢他这样的行为。
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。木木为了让自己藏得更隐蔽,偷偷躲进了一个废弃的小仓库里。时间过去了很久,朋友们怎么也找不到他,开始着急起来。大家四处呼喊他的名字,还去问公园里的工作人员有没有看到他。最后,还是木木自己觉得玩够了,才从仓库里走出来。看到朋友们焦急的样子,他还笑嘻嘻地说:“你们太笨了,这么久都找不到我。”朋友们都对他又气又恼,纷纷指责他不应该这样开玩笑。
邻里间的“小状况”
在邻里之间,木木也时不时会制造一些“小状况”。有一次,他在小区的花园里踢球,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邻居家的窗户上,玻璃被打碎了。邻居听到声音出来查看,看到是木木干的,很是生气。木木一开始还想耍赖,说不是自己踢的。后来在邻居的质问下,他才承认了错误。邻居要求他赔偿玻璃的钱,木木只好回家向爸爸妈妈要钱。爸爸妈妈知道这件事后,狠狠地批评了他,还让他去给邻居道歉。
木木和几个小伙伴在楼道里玩追逐游戏,他们跑来跑去,吵吵闹闹,声音很大。邻居们正在午休,被他们的声音吵醒了,纷纷出来制止。木木却不以为然,还小声嘀咕说邻居们太小题大做了。这件事被爸爸妈妈知道后,他们带着木木挨家挨户地去给邻居们道歉,还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成长中的“小转变”
木木一直很“坏”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些转变。有一次,学校组织了一次公益活动,去养老院看望老人。一开始,木木并不想去,觉得这很无聊。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劝说下,他还是跟着去了。在养老院里,他看到老人们孤独的样子,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。他主动和老人们聊天,给他们表演小节目,还帮工作人员打扫卫生。活动结束后,老人们都很喜欢他,夸他是个好孩子。木木听了,心里美滋滋的,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多么不好。
木木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。在课堂上,他认真听讲,不再搞小动作;在家里,他帮爸爸妈妈做家务,不再耍脾气;和朋友们相处时,他也不再开过分的玩笑,而是和大家友好地玩耍。邻里之间,他也变得有礼貌起来,见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。大家都发现木木变了,变得懂事了,不再是那个让人头疼的“坏孩子”了。